央媒聚焦入殓师:努力还逝者体面 生活中不能随意说“再见”

入殓师是份什么样的工作?2022年清明节前夕,新华社记者采访了全国多名入殓师,和您一起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守护和为之努力的尊严。

湖南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的地下室里,入殓师王丹丹和周哲正熟练地为逝者清理口腔和鼻道。“老年人偏爱自然的淡妆,要让她看上去就像是安详地睡着了。”王丹丹用油彩调出自然的颜色,均匀地涂抹开来,再细致地为逝者打上腮红。

安徽省宁国市殡仪馆馆长杨巍也曾是位入殓师。一位婚期将至的女孩遭遇车祸,不幸去世。未婚夫买来婚纱,哭求她们能为自己的爱人化一个“新娘妆”。妆容完成后,这一头美丽的新娘宛如睡熟,那一头痴情的爱人泪雨滂沱。

上海市龙华殡仪馆。一位女性逝者的丈夫安静地对入殓师王琪说:“我太太生前很喜欢自己的头发,她久病,因为疼痛我们一直没法儿帮她洗头。请您一定、一定、一定要帮她好好洗洗头发,梳得顺一点。”王琪将逝者头发洗净、梳理清爽。原本在一旁安静站立的丈夫,老泪纵横。

渔船上,惨烈的事故现场散发出令人难忍的气味。浙江温岭市殡仪馆的入殓师夏海荣坚持工作了8个小时,逐一缝合遗体、填补空隙、化妆、穿上新衣,让逝者得以体面地下船“回家”……

“让逝者得其所,让生者了无憾。”多次奔赴突发性重大事故现场的夏海荣说,当一个生命因非正常原因终结,“修复”既是对逝者的尊重,更是对亲友的抚慰。

常年工作在地下冷柜附近,易患骨科疾病;经常使用化学药剂,口腔、呼吸道易受刺激;缝合遗体稍有不慎就有被锐器划伤,引发感染的致命风险……以为遗体整容塑形为业的入殓师们,在最近的距离体会冰冷的死亡,用炽热的努力还给逝者体面。

“需要技术吗?”发出这种疑问的人可能很难相信,今天的殡葬领域已经是一个由教育部、民政部、人社部等国家部委认可,并设立高校和相关专业的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领域。上海开放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伊晓婷说,公墓管理员、遗体防腐整容师、遗体火化师及殡仪服务员等岗位都已有了国家职业技能标准。

就连“不吉利”“不干净”等这些小小的“无厘头”偏见,也能深深地伤害一名入殓师:不能随意说“再见”、不主动与人握手、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说不清是自愿还是被迫,但这些已成为许多入殓师的生活法则。

但他们仍愿意坚守,以专业为职业“代言”“正名”。

王丹丹曾有过“逃离”的机会。此前,工作表现优异的她,从殡仪馆调入了长沙市雨花区民政局。可当了7年公务员之后,她决定重新干回入殓师,“做自己擅长的事,我才能做好我自己。”

坚守也意味着学习和成长。

“为了给逝者画好眉毛,男同事们总在观察身边女性的眉毛画得怎样。”杨巍说。

周哲则选择借助“泥塑”技艺提升专业技能。“最常做的练习,就是拿一个人体仿真头骨和一张面部照片,通过人工材料塑型、重现五官,要做到95%以上的相似度。”

近几年,在长沙明阳山殡仪馆举行的告别仪式中,遗体整容化妆服务的需求率由原先的不足30%上升至90%以上;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副院长徐晓玲告诉记者,学校殡葬专业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毕业生供不应求,专业对口,就业率达94%左右……这些都只是专业化、标准化的殡葬业当下发展的一个缩影。

专家指出,当前专业殡葬从业人员缺口较大,随着职业标准体系越来越完善,从业人员的上升通道越来越宽阔、发展空间越来越大。深造提升学历、获取技能证书、担任殡仪馆馆长、获得全国民政系统表彰……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入殓师这个平凡又特殊的职业,他们苦学苦练、迅速成长,为职业“代言”“正名”。

“入殓师职业是一种风向标,既标识出提倡移风易俗、弘扬生命文明的进程,又凸显出殡葬行业中越来越饱满的尊重与温情。”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民政与社会工作学院院长谭泽晶说。

来源:新华社

更多报道

00后入殓师口述:庆幸活着时所得到的一切(九派新闻)

她发现,天气骤变时,去世的老人会很多。

她也看到,母亲在孩子遗体面前撕心裂肺,忍不住去摸。

化好妆把遗体交给家属的那一刻,入殓师小余明白了死亡的复杂含义。

“死不可怕,死之后家属对逝者的所有缅怀,让我觉得死就是生的延续。”她说。

看到了太多毫无遮掩的情感流露后,她体会到,

这份工作不仅是一套流程,也是为了给予逝者生命最后的尊严,是对生者的宽慰。

以下是小余的口述。

01

逝者家属的伤心,

让我坚定了生念

高中毕业填志愿的时候,不知道要学什么,有点迷茫。

后来在书上发现了“现代殡葬技术与管理”专业。

我当时很惊讶,觉得怎么还有学校教这种专业,出于好奇就有点心动。

初中时,我遭受过校园暴力,一度产生过不好的想法。

来这里工作后,看到家属为了亲人的离世这么伤心,我就会想到,

要是自己当时真的走到了那一步,我的父母会有多伤心啊,

庆幸自己还活着,珍惜现在所得到的一切。

填志愿那段时间,起初我没敢跟爸妈说,

到了快要填的时候,我就跟我妈说了一下,告诉她是学给遗体主持告别仪式、化妆这方面的。

我妈听了之后反应贼大,说怎么你一个女孩子,突然想学这个。

我怕发生争执,没敢找我爸说,就让我妈去。我爸的回答让我很意外,他对我妈说,她要是很想学的话,就随她吧,我们拦着也不好。

去学校填完专业,我朋友们很惊讶,有点不理解。看我第一志愿填这个,班主任还找我谈了一会儿,话题最终以“就业前景比较好”结束的。

当时我内心有一点紧张,一会儿想被录取,一会儿又想不被录取。

最终查到被成功录取,心里很激动。

到学校发现,其实学这个专业的人不少,我们班有50多人,女生比男生多10个左右。

02

帮逝者合上眼睛,

只能合上一会儿

2021年6月,我开始到殡仪馆实习,从事葬仪工作,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入殓师”。

这个职位在殡仪馆里比较重要,工作内容就是给遗体化妆。针对一些破损的遗体,还要进行缝合、修补。

没从事这个行业之前,我一直认可电视剧里演的,

“用手可以帮助逝者把眼睛合上”,

真到实践的时候,发现并不全是这样,

用手只能帮助他们合上一回儿,过一会儿也会睁开,

这可能是部分人神经肉体机理功能的原因,是自然现象,不必大惊小怪。

入行前,我担心工作会很辛苦,每天都要24小时待命值班。工作之后发现,其实大家休闲时间还挺多的,大众对这个行业也越来越包容。

化完妆得到家属认可的时候,会很有成就感。

我早上6点30分上班,中午12点多就下班,一周工作5天,休息2天。

殡仪馆每天都会有人值班,天气骤变时,去世的老人可能一下就很多。

通常,前一天我们就会拿到第二天要化妆遗体的名单,

次日一早消毒、穿防护服、戴好手套,把遗体从冷藏柜里拉出来,

再开始整理、化妆,之后给家属确认。

也会面临突然加班的情况,比如刚刚发生了意外。

在我们单位,有的老师傅操作起来很快,给一具遗体化好妆可能只需要几分钟。遇到遗体情况比较复杂的,时间就长一点。

我们会让遗容看起来跟生前一样自然,就像睡着了一样。

工作的地方在一个大厅,不同入殓师给不同遗体化妆可同时进行。大家的工具都在自己的化妆箱里,工作时很安静,自己忙自己的,也不说话。

03

第一次碰到遗体,

心里冰凉发毛

第一天去实习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点害怕,毕竟从小到大都没看过或甚至触碰过遗体。

师傅喊人帮忙调整方向的时候,大家都没反应,我就说我来吧。

第一次碰到遗体,感觉是冰凉的,心里发毛,想快点结束,

没想到后面一具接一具。

我才恍惚察觉,一天竟然有这么多人不断去世。

后来我每天都跟遗体打交道,渐渐觉得这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就没有害怕的感觉了,平常心对待生死。

印象比较深刻的一次,就是第一次碰到小孩的遗体,觉得好可惜,她才这么小。

那是一个8岁小女孩的遗体,她出了车祸,大腿外侧有一个很深的伤口,衣服也是破破烂烂的,身上沾着杂草。

她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掂着新衣服、鞋子过来,叮嘱我要缝合好。

因为缝合前需要核对哪里破损,孩子母亲看到遗体就情绪失控了,哭得撕心裂肺,忍不住去摸。

这种情况,父母看到确实心痛,我对她说,等化好妆了再好好看孩子,她才把衣服放下,让孩子父亲搀扶着出去。

也有家属表现得特别平静,一般来说都是上了年纪的逝者,家属可能预料到了。

04

曾很担心职业偏见,

意外年轻人的反应

殡葬行业的薪水并不如传言的那么高。我所在的殡仪馆基础工资两千多,单位很好招人,没有出现缺人手的现象。

国内殡葬行业发展得比较好的是江苏,入殓师总体薪水会更高。

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入殓师们还要理性看待旁人对这一行的偏见。

我之前担心这份工作给自己带来社交障碍,后来发现并没有。我在朋友圈里面晒工作日常,年轻人基本都接受,他们会觉得那只是一份工作而已。亲戚长辈们过年问起,我就告诉他们在武汉工作,也没有跟他们具体说是什么职业。

有一次,我跟我妈聊起偏见这个现象,我妈的反应也让我挺意外的,她说,这有什么?这只是你的工作,你工作做得开心,就不要管别人是什么看法。

还是蛮感谢我爸妈的,他们一直对我都挺支持。

我爸是60后,他有这个想法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也觉得自己挺幸运。之后亲戚再问起,我也不回避,即便碰到有人说什么,我也不会太放心上。

责任编辑:贾楠 SN245


美伊大战裁判是欧洲人!伊朗主帅不怕,表态胜美国进世界杯16强
煮清汤羊肉放什么调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