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出土泥质灰陶板瓦
筒瓦为半圆形,而板瓦近似方形。圆形的筒瓦俯扣在方形的板瓦之上,这是应和了道家天圆地方的理念。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当中,我们可以知道,这种建筑用材至少在唐代就开始应用了,其实这种建筑形式要比唐代早的多。
圆明园的宫殿和屋顶之上也是采用了这种建筑形式。从圆明园考古现场出土的琉璃筒瓦和板瓦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全部采用瓷土烧造,质地细腻,硬度很高,显出大清帝国强盛厚实的国力。
考古工作者通过细致的研究发现:琉璃瓦的制作工艺十分繁杂,从开采瓷土矿,通过碾压粉碎,筛洗,到制模成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瓷土和陶土有着本质的区别。瓷土是由高岭土矿石粉碎而成;陶土是用泥土制成。相比之下,瓷土制成的琉璃瓦,不仅美观而且耐用,造价也很高一般用于皇家殿宇或者高级别的寺庙。陶土制成的陶瓦,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脆弱,成本低廉,适合大众消费。
圆明园出土泥质灰陶筒瓦
通常来说,陶瓦制作工艺比较简单,一块陶筒可以分成两块筒瓦或者三块板瓦,快捷效率高,适合大批量生产。圆明园的琉璃瓦,全部采用模具制成,一次只能翻制一块瓦,而且还需要精修,施釉,如此不但需要大量的模具,而且还需要大量的釉料。而釉料又是从矿物质当中提取再加入有色金属,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制作成本。
圆明园出土绿釉团龙勾头瓦当
圆明园的琉璃瓦全部采用浇釉工艺,釉面肥厚,经久耐用。因屋顶的大小形制不同,所用琉璃瓦大小型号也有所不同。从出土琉璃瓦内侧款记来看,可分为“五样”、“六样”、“七样”和“八样”。五样的规格最大,是安放在大殿之上的构件。以此类推,“八样”最小,应该是覆盖在宫门或者小型屋顶之上的构件。
琉璃瓦当中工艺最为复杂的当属“勾头瓦当”和“滴水瓦”。瓦当是安放在屋檐之上遮盖木质椽子头的一种瓦。
手绘团龙“勾头瓦当”结构图
瓦当是在筒瓦之尾部,经过切削成一定角度,再加上一个圆形的“烧饼盖”。这种圆形的瓦当正好遮住了木椽子头部,解决了“出头的椽子先烂”的问题。
通常圆形的瓦当之上周围有廓,地章内印团龙的图案,也是用模具制成。龙,是至高无上帝王的象征,工匠们巧妙的把龙纹设计成圆形。一般龙纹头部向上,遍饰龙鳞的龙身翻转,张牙舞爪,口衔火珠,披毛飞动,气势非凡,霸气十足。
圆明园出土黄釉团龙“勾头瓦当”
除此之外,瓦身之上还有一个圆孔,用铁钉将其固定在木质椽子之上,可保年久屋瓦不会脱落。此圆孔之上再扣上圆形的钉帽,避免雨水渗入。
圆明园出土黄釉钉帽
滴水瓦,起着保护木质飞檐和美化屋檐隆廓的效果。它和勾头瓦当一覆一仰,相得益彰。滴水瓦饰以三角形滴水,里面也装饰龙纹,只不过这龙是飞龙,龙头也是昂首向上,口衔火珠,周边饰以云气纹。这种设计恰好利用了三角形的空间,美观又实用,体现了建造者高超的智慧。
从唐岱、沈源绘制的《圆明园四十景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雍正朝时,圆明园大部分建筑的屋顶都是卷棚顶,采用灰陶瓦覆盖屋顶,十分的简朴。乾隆中后期之后,经济繁荣,国力增强,国库充盈。再加上乾隆帝又是一个追慕风雅好大喜功之人,于是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增建和改建。好多建筑屋顶都改成了琉璃瓦,由此圆明园焕然一新,更显得金碧辉煌。
圆明园出土残存的黄釉团龙瓦当
虽然乾隆之后历朝又有修建,但从建筑用材的质量上来看,都无法超越乾隆时期。
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之后,圆明园一片狼藉,大部分殿宇化为灰烬,屋顶之上的鸳鸯瓦也随着木质梁架的倒塌而轰然坠地,由此长埋于地下。
如今,通过考古工作人员的努力,这些曾经化为齑粉的琉璃瓦又重新焕发了它们原有的模样。上面的累累伤痕,似乎在向人们诉说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怆往事。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两次参加过火烧圆明园,在北京烧杀抢掠并参与镇压义和团,在上海充当巡捕残害中国人的印度锡克族军队,1962年中印之战中,被我军歼灭,印军第七旅旅长达尔维被生擒,遭到了应有的惩罚。
圆明园官微征稿活动自举办至今,陆续收到了很多朋友的优秀稿件。感谢朋友们对圆明园的关爱,我们将会用心对待每一篇稿件,把更多更好的文章分享给大家。
投稿邮箱地址:ymyxck_gw@163.com(标题请注明:圆明园官微投稿。并标注作者联系方式,请所有投稿者“保证稿件均为原创,且为微信公众号首发”,谢绝一稿多投。)
[撰稿]
赵 芬 明
[编辑]
周 芝 娜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燕云十六声箫吟千浪审核需要多久?一文了解审核时间来源:2025-04-12 09:27:49150人浏览
管家婆进销存软件哪款适合自己?如何选择和使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