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星球研究所」?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贵州第一山,为什么是梵净山?》中使用,摄影师@石耀臣。

梵净山,在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中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在这之前国内其实很多人都没去过,甚至都没听过梵净山这个名字,我们的这篇文章将这座红尘孤岛重新介绍给了大家。

范卫锋的这一判断极大地坚定了耿华军的信心。

2016年11月17日傍晚,耿华军照常按点发完文章后,就收拾收拾睡觉了。第二天醒来发现,爆了。

「当时感觉有点紧张,很多人加我微信,不通过感觉不礼貌,通过了不回复感觉更没有礼貌,但根本回不过来,因为一两天就加满5000人了。后来我个人微信还被限制发消息了,可能怀疑在做啥不正当的事吧。」至今回忆起来,耿华军还是觉得很神奇。

星球研究所的第一篇十万加爆款就这么诞生了。这篇文章的名字叫,《登上珠峰,你会看到什么?》。

如果你看了这篇文章,很容易能理解,为什么这篇会爆。耿华军说,如果仅仅谈珠峰,不太可能成为爆款,因为介绍珠峰的文章太多了,而这篇的亮点在于把攀登珠峰的过程和介绍珠峰结合在了一起,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风景在变,人面临的困难和心态也在变,人性就凸现出来了。

「绝大部分人可能一辈子都不会去登珠峰,但看了这篇文章就好像自己亲历了一遍,而且对人性有了更多的思考。」他说。

珠峰完美一战,让耿华军充分证明了自己,高樟资本也正式投资了这一项目,陪伴耿华军走向更远的征程。有了充足的弹药,耿华军也终于告别单兵作战,而开始组建团队,特别是专业化的团队。

现在,星球研究所已有24人,其中一大半是具有专业背景的高学历人才。比如耿华军的合伙人魏桢,她是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的硕士,还有地球科学博士陈翀,自然地理学硕士陈玉、王朝阳,地图制图技术专业毕业的巩向杰,地质学硕士张照,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硕士纪秋梅等等,以及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陈思绮,历史地理学硕士吴鹏飞,建筑专业的李张子薇,生态学专业的张楠等都先后加入了星球研究所。

耿华军,正在跟他的90后队友们一起,攀登真正属于自己的“珠峰”。

[爆款专业户]

爆款,只有「没有」和「无数」的区别。

找到了感觉的耿华军,之后文章的平均阅读量更是达到50万以上,在朋友圈转发刷屏成为家常便饭。

比如《什么是中国?》,一篇文章讲清楚中国人类文明简史,阅读量达到300多万。文章从6500万年前印度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产生青藏高原,一直写到强大中国的今天,用81张全部向下俯视的「上帝视角」高清大图,见证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青春力量。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中国?》中使用,摄影师@孟涛。

青岛胶州湾跨海大桥。

比如《中国从哪里来?》,一篇文章讲清楚中国的基本地貌、气候、江河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星球研究所一篇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文章,纯科学角度的内容,知识性很强,但由于和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深度合作,增强专业性,同时糅合了很强的情怀,阅读量依然超过了400万,成为星球研究所目前仅次于《什么是武汉?》的第二大爆款。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中国从哪里来?》中使用,摄影师@李珩。

长约800千米的念青唐古拉山脉。

甚至连一篇讲述土星探测器卡西尼号(Cassini)的文章《别了,卡西尼》,也收获300多万的阅读量,并为星球研究所带来近12万的新增粉丝。

这篇文章巧妙采用了双时间线写作,卡西尼20年探测了什么东西,同时这20年地球发生了什么,二者关联起来,于是那些远在太空的事情就跟地球上我们每个人的20年都发生了联系。不少网友受到感染,情难自禁在评论区作诗感慨,有的甚至「责问」,「为什么不设打赏?!」

2019年7月10日早晨,星球研究所推出了当天的文章《什么是武汉?》。和往常一样,1个小时不到,阅读量就突破了10万加。但仅仅3个半小时后,阅读量就冲到100万,这比以前要快得多。耿华军开始意识到这次有些不一样了。

之后,数据就有点像脱缰野马,增长曲线开始直勾勾往上拉,300万,500万,800万,到第二天中午一举击破1000万大关,成为星球研究所有史以来第一篇千万级别的爆款。

这种战绩对于垂直领域的专业深度新媒体来说,并不容易。

星球研究所为什么出手常是爆款?耿华军说,因为优质的地理内容在新媒体上太稀缺了,而需求又大。「我们通过视角+视觉两方面的极致,满足了这个需求。」

道理是这样,但如果换一个团队,却不一定能做到他们这种程度。

以《什么是武汉?》这篇为例。耿华军说,他们专门为这个选题组建了一支9人的团队,从5月开始筹备,前期准备花了快一个月。做什么?看文献。

他们把市面上但凡能搜集到的关于武汉的文献尽可能搜罗过来,包括书籍、期刊、博士硕士论文(其中电子版资料就有3.35G),还包括作家方方写的随笔集《武汉人》以及知乎微博抖音上关于武汉的话题。

6月20日,他们正式动工。梳理资料、写作、征图、选图、设计、审校,按照他们一贯的分工合作模式,9个人熬夜加班加点做了20天,其中选图就花了10天,他们从武汉多位摄影师提供的将近30G作品中精选出了66张。

这篇稿子由耿华军自己来写,「光是开头就写了五个版本。」至于文章到底改了多少版,已经没法数了。

武汉这篇属于重点稿件,所以战线稍长,但基本上星球研究所平均每篇稿件也都要花10-15天的时间。一般他们会有三四个选题在同时进行。

做内容精品,是有代价的。星球研究所平均10天才发出一篇文章。

耿华军也不是不着急,但就是不愿意放低对内容质量的审控标准。

「做内容要沉淀价值,不是火一下就没了。是可以出书的,过了多少年后来看,也是不过时的。」耿华军希望星球研究所成为选题的“王者”——要做就做到这个领域最好的。

而所有这些图片,除了少量从商业图库中购买外,90%都是向摄影师征集而来,目前在合作中的摄影师有1000多位。有不少摄影师,通过星球研究所这一平台,也在圈内收获了人气。

通过极致内容形成品牌后,星球研究所也开始了商业化之路。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广州?》中使用,摄影师@梁文生。

近处为沥滘村民低矮破旧的房屋,远处为广州“小蛮腰”等现代城市建筑群,出现在同一画面中,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其实也是广州这个城市的一个缩影,来广州打拼的人,或许晚上在沥滘村这些低矮破旧的民居里居住,一大早起床赶上头班公交到远处的摩天大楼里上班,开始一天的工作。

[城市解读的高地]

2018年3月底,坐落于北京北五环外一栋低矮老楼里的一个只有六七十平米的小开间,这是当时星球研究所的办公室。

半个多月前星球研究所发出了一篇题为《什么是成都?》的文章。这篇文章以「烟火人间3000年」为关键词,讲述了成都这座古老城市的独特地貌、气候、人文、历史、商业、建筑、宗教、交通、市井生活等诸多方面的发展变化,一如既往的恢弘大气,客观又温情,在全国范围内(而不只是四川省)引起了持续热烈的反响。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成都》中使用,摄影师@嘉楠,标注@芈治林。

2017年6月5日清晨,天气前所未有的晴好,摄影师嘉楠抓住机会一连拍摄32张照片,最终拼接出了一幅真正的成都全景图。之所以称之为“真正”,是因为它不仅仅是城市风貌,而且还将成都两山夹一平原的基本地理格局,展现得一目了然。近处龙泉山万木并立、郁郁葱葱,远处7000米级的贡嘎、6000米级的幺妹,以及横断山脉的一众山峰都清晰可见。远近两列山脉之间,密密麻麻的人类建筑耸立在广阔的平原之上,规模宏大、生机勃勃。这便是拥有1600万常住人口的超级都市,成都。

耿华军带领团队将中国地理做了非常细致的解构,以山川、河流、景点以及重大地域特色等维度,总共解构出近300个可以做的选题,这些选题的省份、城市,多数会以《什么是XX?》的格式化标题展现,读者通过一篇文章就可以了解一个地方的全貌。

成都的那一次余波就一直传递到了700多公里外的另一座古城,西安。

2018年5月4日,这篇以「鲜衣怒马1000年」为关键词的《什么是西安?》重磅推出。曾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历史人文积淀深厚,星球研究所量体裁衣,从西安「一半山地一半平原」的地貌入手,历数关中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烽火年月、王侯将相、传世诗文、恢弘建筑、民间文化以及现代城市发展和科技创新。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西安?》中使用,摄影师@苟秉宸。

雪后丹凤门,为新建建筑,内部是以原丹凤门遗址为主的博物馆。丹凤门是由黄土夯筑而成的正南门,内开5个门道,针对一条宽约176米的大街。

前段时间引爆朋友圈的《什么是武汉?》则是中国城市解读的一次新高潮。

如前文所述,精心打磨之后,这篇以「纵横的江湖,快意的人间」为关键词的雄文横空出世。66张精美绝伦的高清大图,配上修改了无数遍的文字,兼具宏观大势和微观细节,全方位展示了中国这一中部中心城市的地理风光、水土资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教育科研、历史人文、古今建筑、商业经济、产业集群、高端科技和风土人情。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武汉?》中使用,摄影师@姜轲。

鸟瞰武汉三镇,汉口、汉阳、武昌;长江最长的支流汉江也在这里与长江交汇,共赴大海。

更关键的是,耿华军从后台数据发现,看过这篇文章的1000多万人,只有40%来自湖北。即便考虑到有很多人是曾在武汉读书、工作或其他交集,这一数据也足以证明,这篇地域话题的文章实际已经打破了地域圈层。

这篇文章对星球研究所而言也是一个里程碑,显示出星球研究所对城市话题的专业,以及打造爆款的能力已经达到行业顶尖水平。

这些极具传播度的文章,并不只是在眼下激发了当地的旅游热度,更是对这个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这对当地人才引进、招商引资,有现实且深远的影响。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上海的魔性在哪里?》中使用,摄影师@曾诚宇

2017年5月10日19:27,通过巧摄APP的精确计算,月亮如期而至,「穿」过环球金融中心。要拍摄到这样的场景除了需要运气,还需要精确地计算。

[解构世间万物]

「创业idea不是想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往往最开始idea脱离实际、脱离用户,你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一个创业者调整能力的高下比idea还重要。」

2018年7月25日,在今日头条与高樟资本联合策划的专题分享「内容创业新势力」中,耿华军如此感慨。

耿华军自己也在不断调整。在他的简易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书,除了《中国地图集》外,其他主要是建筑类的书,比如《中国古建筑二十讲》《中国古代建筑史》《穿墙透壁》《外国建筑史》等等,可以窥见他近期正在攻克的领域。

长期关注星球研究所的人就会发现,他们的选题领域,越来越宽。这一点从星球研究所的slogan(口号)也可见一斑。最初是,「一群国家地理控,专注于探索极致自然风光」,后来把「自然」二字去掉了,叫「探索极致风光」,因为不只是探索「自然风光」了,也包括人文风光。再后来又改叫「探索极致世界」,因为不只是探索「风光」了。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况且况且况且..》中使用,摄影师@杨诚。

京沪高铁上,驶来的两辆列车就像两条钢铁巨龙。京沪高铁,又名京沪客运专线,是一条连接北京市与上海市的高速铁路,在建成后的第三年客运量就突破了1亿人次。

团队专业背景结构在变,认知在变,而这是耿华军在2016年想不到的。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14亿人全民通电,中国是如何做到的?》中使用,摄影师@ 宋鹏涛

正在建设中的准东-皖南±11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在特高压线路的铺设过程中,很多工作都是人工来操作,目前还难以完全机械替代,电力工作者的的付出可见一斑。

而要支撑星球研究所不断打开新领域,持续生产优质的内容,耿华军认为必须要有很好的商业化支持。「从创办第一天起,我就觉得星球研究所一定要商业化。只有商业化,才能吸引人才加入,组建出专业化的团队,持续生产好内容,而不只是我一个人单打独斗。」

星球研究所也的确在实现这一目标。随着影响力越来越大,星球研究所的商业化路径也变得开阔。目前它的广告合作客户不仅有通用、路虎、大众、雷克萨斯、雪佛兰、福特等汽车厂商,携程、新西兰航空、海南航空、维京邮轮等旅行类大公司,还有颂拓、始祖鸟、Gore-Tex、vans、轩尼诗、水井坊等消费类公司,以及中国平安、大疆、抖音等金融、科技、互联网公司。

耿华军说,未来该公司将不只有to B的广告,还会有to C的产品。

但这一切的根基,依然在于内容。耿华军说,无论星球研究所在开拓什么新业务,无论是做图文、出版物、视频、音频或其他形式的产品,做极致内容永远是他的初心,「这一点不会变」。

这个早晨可以吃五六个鸡蛋、酷爱西红柿鸡蛋面,衣食住行都极其简单朴素的男子,此生最大的梦想就是「解构世间万物」。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什么是浙江?》中使用,摄影师@王飞庆。

气势恢宏、无以伦比的钱塘江大潮每年都会到来,引得一票观潮者,但这样的场景却无法再复制。

耿华军认为,探索世界是人类天生的欲望之一,而人的手展开只有两米,脚步一跨不过尺丈,但是通过星球研究所,就能触碰到整个宇宙。「这无异于延长了我的一生,提高了我的人生效率。」

创业至今,将满三年。耿华军也常常在思考自己做这件事情的价值和意义。

项目的名字叫「星球研究所」,那么「星球」是什么?耿华军说:

星球是我们脚下踩着的土地,也是我们将要去的远方。

我们都居住在这个星球上,所有生老病死、恩怨情仇、离合悲欢,全都在这个蓝色的星球上,同时也代表了远方,一方面我们永远没法了解全,另一方面它可能也不是一个实体存在的东西,可能就是代表一个你永远也无法到达的远方,一个遥远的地方,一个从来无法想象的地方。

微信公号「星球研究所」发布的《入侵火星50年》中使用

勇气号在火星上的想象图,图片源自@NASA

耿华军以前特别爱看一个纪录片,叫《旅行到宇宙边缘》。从地球出发,一直到宇宙尽头,人的视野就好像突然被打开了。

星球研究所的logo,是一个星球,也是一个眼睛。耿华军说,他们希望大家能从自己立锥之所,透过星球研究所,一直看到无限远的地方。


台式机无线网卡位置在哪
游戏操作按键识别的原理-----JavaScript鼠标键盘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