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怼”是一个当下非常流行的口语和网络用语。“怼”的走红,可以追溯到2015年,网络电视剧《仙剑客栈》的台词“怼死你”,就让它在网络上小火了一把;真正开始让“怼”字名声大振的,则是综艺节目《真正男子汉》在后期剪辑中给嘉宾相互较劲的镜头配上的“怼”字特效字幕。那么,“怼”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又从何而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掰一掰“怼”字的前世今生。
网络上流行的“怼”字读duǐ,比较常见的意思是“言语上的顶撞、指责”,如:
例1:土耳其与荷兰隔空“互怼”,扬言要让对方付出代价。(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4日)
例2:山东方言老师狂怼大胃女学生,听完瞬间不敢吃了!(凤凰网 2016年12月13日)
例3:教育部长怼高校过度包装“双一流”:你们想多了。(中国青年网 2017年3月12日)
例1:土耳其与荷兰隔空“互怼”,扬言要让对方付出代价。(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4日)
例2:山东方言老师狂怼大胃女学生,听完瞬间不敢吃了!(凤凰网 2016年12月13日)
例3:教育部长怼高校过度包装“双一流”:你们想多了。(中国青年网 2017年3月12日)
最近一段时间,“怼”又增加了几分“调侃”、“讽刺”的意味,如:
例4:在这个节目里,断案不重要,怼撒贝宁才重要。(《明星大侦探2》第11案《疯狂马戏团》)
例5:金城武、周冬雨互怼很开心。(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6日)
例6:希拉里半月三场演讲暗怼特朗普,“王者归来”谁心最澎湃。(新京报-外事儿 2017年4月4日)
例4:在这个节目里,断案不重要,怼撒贝宁才重要。(《明星大侦探2》第11案《疯狂马戏团》)
例5:金城武、周冬雨互怼很开心。(网易新闻 2017年3月16日)
例6:希拉里半月三场演讲暗怼特朗普,“王者归来”谁心最澎湃。(新京报-外事儿 2017年4月4日)
面对“怼”字使用频率爆炸式的激增,当我们去翻阅字典时,却发现字典上“怼”字并无duǐ这个读音,也没有“言语上的顶撞、指责”这个义项,这又是何种缘故呢?这其实是因为,“怼”字本义为“怨恨”、“怨怼”,《说文·心部》:“怼,怨也。”《广雅·释诂四》:“怼,恨也。”《广韵》中“怼”字的反切是“直类切”,在今天的普通话中读音为duì。“怼”字的这种用法在清以前的书面语中相对常见,如:
例7:天时怼兮威灵怒。(《楚辞·九歌·国殇》)
例8:惆怅怨怼。(马融《长笛赋》)
例9:怼琼蕊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陆机《叹逝赋》)
例10:今事急矣,卿勿以为怼。(《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例11:主人怼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
例7:天时怼兮威灵怒。(《楚辞·九歌·国殇》)
例8:惆怅怨怼。(马融《长笛赋》)
例9:怼琼蕊之无征,恨朝霞之难挹。(陆机《叹逝赋》)
例10:今事急矣,卿勿以为怼。(《资治通鉴·后唐庄宗同光元年》)
例11:主人怼曰:我言如何,子乃急自鬻也?(蒲松龄《聊斋志异·王成》)
“怼”字古时又写作“憝(憞)”①,如《说文·心部》:“憝,怨也。从心、敦声。《周书》曰:‘凡民罔不憝。’”扬雄《法言·重黎》:“楚憞群策,而自屈其力。”其中的“憝(憞)”字也是“怨恨”的意思。
在清代之后的书面文献中,“怼”作为单音节词基本不再使用,比较常见的是“怨怼”这一双音节词,而且在口语中极少用到,多数情况下只用于书面语,如:
例12:“老百姓对于抗御外敌的战争,虽破家荡产,不但无所怨怼,而且起劲万分。”(《劲儿多好!》)
例13:我方欲将后宫诸人的怨怼说与他听,他却自顾自笑了。(《后宫·甄嬛传》)
例12:“老百姓对于抗御外敌的战争,虽破家荡产,不但无所怨怼,而且起劲万分。”(《劲儿多好!》)
例13:我方欲将后宫诸人的怨怼说与他听,他却自顾自笑了。(《后宫·甄嬛传》)
那么网络热词“怼(duǐ)”又是从何而来的呢?表示“言语上的顶撞、指责”的网红“怼(duǐ)”与表示“怨恨”的过气“怼(duì)”,或许并无意义上的直接关联。据有的学者考证,现在的网络热词“怼(duǐ)”字,本字应当为“㨃”,记录的是现代汉语的一个方言词,原义指“撞、捶、打及推搡”②,因而引申有“肢体冲突”和“语言顶撞”的意思,如:
例14:~了他一拳头。(《北京方言词典》第69页)
例15:叫自行车把我~倒咧。(《西安方言大词典》第138页)
例16:用手指~佢一下(用手指捅他一下)。(《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粤语:广东广州)
例17:他~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西南官话:湖北武汉)
例14:~了他一拳头。(《北京方言词典》第69页)
例15:叫自行车把我~倒咧。(《西安方言大词典》第138页)
例16:用手指~佢一下(用手指捅他一下)。(《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粤语:广东广州)
例17:他~得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汉语方言大词典》第5374页,西南官话:湖北武汉)
“怼(㨃)”这个词在方言中的分部范围非常广,除了上面例子中所提到的北京方言、西安方言、西南官话、粤语等方言以外,据说在东北、山东、安徽、江西的一些方言中也都有使用。
在不同的方言中,“怼(㨃)”的意义又出现了各种发展,许宝华、宫田一郎主编的《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就列举了不同方言里“怼(㨃)”的11个义项③,包括“硬塞;硬杵”、“不和睦双方相遇”等等。然而方言中“怼(㨃)”的实际使用情况,远比《汉语方言大词典》所归纳的复杂得多。比方说,在河南某些地方的方言中“怼(㨃)”几乎可以用做万能动词,与普通话的“干”、“做”、“打”一类动词相似,例如:“怼的不赖”意为“做的不错”,“开怼”意为“开始干”,甚至可以把“喝啤酒”说成“怼啤酒”,“吃个鸡腿”说成“怼个鸡腿”。
“怼(㨃)”在方言中分布范围如此之广,特别是在河南方言中词义泛化程度如此之高,说明这个词产生的时间可能很早。在元代关汉卿《哭存孝》第二折里有一句:“词未尽将他来骂,口未落便拳敦。”有人就认为,该句中“敦”字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方言中的“怼(㨃)”完全相同④。
总而言之,如果上述观点成立的话,那么“怼”字之所以今天能重获新生、走红网络,应当首先归功于如下两个因素。第一,人们对“㨃”字较为陌生,对“怼”字则较为熟悉,因为“怼”与“㨃”的读音相近,且在书面文献中大量出现过,故而将“怼”字假借过来代替“㨃”字。第二,庞大的方言词汇使用群体的存在,也为“怼(㨃)”字的快速传播提供了良好而广泛的群众基础。⑤
注:
① “憝”和“憞”是异写关系,“怼”与“憝(憞)”是异构关系。
② 《网络热词“怼”实为“㨃”》,霍壮,《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7年第7期,第73、74页。
③ 虽然《汉语方言大词典》这11个义项所用的字都是“㨃”,但记录的未必是同一个词;或者说,其中一些义项与“撞、捶、打及推搡”这个义项可能并没有直接关系,而是另有其他的来源。
④《“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甲骨文的当代流行语》,子乔,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d9f4b10102x8yq.html。
⑤《说“怼”》,蔺伟,《语文建设》2017年第07期,第64、65页。
文
章
作
者
孟跃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董京尘,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章黄国学主编。
栏
目
主
持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责任编辑:蔡若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射手座明星明人
PS画三角形怎么画:详细步骤与技巧解析